第四章 儒家思想的形成 (1)
關燈
小
中
大
【陽虎亂魯:諸侯權力逐漸下移】
公元前505年春天,當吳國大軍還在郢都逗留的時候,一小隊喬裝改扮的周朝武士奉命潛入楚國,趁著兵荒馬亂,刺殺了寓居楚國多年的王子朝。
王子朝因叛亂失敗流亡到楚國,是公元前516年冬天的事,距此已經整整十年。王室之所以對他痛下殺手,主要是因為他自己不甘寂寞。據《左傳》記載,王子朝雖然人在楚國,卻一直和雒邑的餘黨保持聯系,期望有朝一日可以卷土重來。公元前506年,他遙控周朝大夫儋翩在雒邑發動叛亂,而且說服鄭國出兵相助。鄭國一股腦兒攻下馮、滑、胥靡、負黍、狐人、闕外六城,王室為之震動,派人向晉國告急。晉國一方面派兵戍守雒邑,一方面指示魯國出兵進攻鄭國。
魯昭公客死他鄉之後,他的弟弟公子宋被立為國君,也就是歷史上的魯定公。公元前505年,“三桓專魯”的政治格局有了新的變化。這年六月,季孫意如巡視自家的領地東野,突然發病身亡。同年七月,叔孫不敢去世。
季孫意如長期把持魯國國政,權傾一時。魯國宮中有塊寶玉,名為璵(yú)璠,乃歷代魯侯在正式場合佩戴的寶物。自魯昭公離開魯國,季孫意如便將璵璠佩在自己身上。意如死後,家臣陽虎提出要以璵璠陪葬,遭到另一位家臣仲梁懷的反對。仲梁懷的意見,“改步改玉”,當年魯昭公不在國內,季孫意如佩戴璵璠署理國政,也無可厚非。後來魯定公即位,意如理應歸還璵璠卻一直未還,現在還要將它帶到墳墓中,豈不是太過分?
這裏有必要解釋一下什麽叫“改步改玉”。
第一,周人以玉為身份的象征,什麽級別的幹部佩戴什麽樣的玉飾,都有明確的規定,不容僭越。
第二,步即走路的步長。周禮規定,諸侯步行“接武”,即第一步邁開後,第二步徐行過前半步;卿大夫步行“繼武”,第一步與第二步緊接;士則“中武”,兩步之間須留一足之地。總之越是尊貴的人,走得越慢,步伐越短。如果你穿越到周朝見到男人走路像小腳女人,千萬不要嘲笑,否則後果自負。
由此可知,季孫意如本當行繼武之步,因為魯昭公被逐,他便行了接武之步。魯定公即位,他又行回繼武之步。以繼武之步,佩璵璠之玉,還要以其陪葬,顯然是不合適的。
陽虎說不過仲梁懷,這事只好作罷。但是陽虎不是善罷甘休的人,他找到費邑的長官公山不狃(niǔ),提出要將懲辦仲梁懷。前面說過,費邑是季氏家族最重要的領地,公山不狃自是季氏家臣中的實力派,他對這件事的態度很明確:“仲梁懷這樣做,也是為了咱們的主人好,您何必生怨呢?”
然而僅僅幾天之後,公山不狃的態度便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。原來季孫意如死後,季孫斯繼承家業。新官上任三把火,季孫斯上臺之後第一件事,便是在陽虎和仲梁懷的陪同下巡視領地(可見仲梁懷不是一般人)。當他們來到費邑,公山不狃大老遠跑到郊外去迎接,恭恭敬敬地向季孫斯和仲梁懷致以問候之情。季孫斯倒是很尊重公山不狃,仲梁懷則高高在上,對公山不狃愛理不理。公山不狃當天晚上就對陽虎說:“您不是要懲辦仲梁懷嗎,怎麽到現在還沒有動靜?”
陽虎的回答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笑。
同年九月,陽虎在曲阜發動政變,囚禁了季孫斯和他的一批親隨,驅逐了仲梁懷。
同年十月,陽虎和季孫斯在曲阜的南門盟誓。在強人季孫意如去世僅僅四個月之後,魯國的實際控制權便轉入了身為家臣的陽虎之手。
公元前504年二月,在陽虎的主持下,魯國響應晉國的號召,派兵入侵鄭國。魯、鄭並不交界,魯軍去的時候途經衛國,未行借道之禮;回來又經過衛國首都帝丘,陽虎指使季孫斯和仲孫何忌自帝丘的南門進入,從東門出來,然後駐紮在東門外的豚澤村。衛靈公大為震怒,命寵臣彌子瑕帶兵襲擊魯軍。
衛國老臣公叔發當時已經八十多歲了,讓人擡著自己來見衛靈公,說:“因為人家的無禮而效仿他,是不對的。當年魯昭公流亡在外,您對他禮遇有加,現在卻因為小小的憤恨而掩蓋過去的恩德,未免太不劃算。魯、衛本是兄弟之國,理應和睦相處,不能因為陽虎這個小人從中作梗就刀兵相見。”
衛靈公說:“難道咱們就這樣咽下這口氣?”
公叔發說:“這是老天為了懲罰陽虎,讓他多積累一點罪行,您大可拭目以待。”
衛靈公聽從了公叔發的建議。
同年夏天,陽虎又指使季孫斯到晉國獻捷。當時的規矩,小國派使臣朝覲大國諸侯,也要向諸侯的夫人行聘問之禮,以示尊重。陽虎為了討好晉國,強迫仲孫何忌與季孫斯同行,專門向晉定公夫人致以問候。仲孫何忌乃是三桓之一的孟孫氏啊,怎麽咽得下這口氣?他來到晉國,對士鞅說:“如果陽虎不能在魯國呆下去而來到晉國,我希望晉國能給他一定的位置,比如中軍司馬這樣的職位就很不錯。我以先君的名義發誓,請您一定答應我的請求!”
仲孫何忌的話看似含蓄,其實很直接。士鞅裝作沒聽明白,說:“這個……晉國的官吏任用,都是由國君決定的,我哪裏敢表態?”轉身便對趙鞅說:“魯國人已經很討厭陽虎了,孟孫氏指天發誓要將他趕出國,而且認定他將會逃到晉國來,在給我們吹風呢!”趙鞅的眼中閃過一絲異樣的光芒,沒有說什麽。
同年八月,陽虎又在曲阜的周社與魯定公及季孫斯、仲孫何忌、叔孫州仇(叔孫不敢之子)舉行盟誓,在亳社與曲阜的居民舉行盟誓——魯國是周公的後裔,周社即周朝的社稷神位;魯國所在的地區又有大量商朝遺民,因此立亳社以示尊重。陽虎在兩社舉行盟誓,等於是強迫朝野一致認同他的地位,而他的公開身份仍然是季氏家臣,這也是史無前例的。
這次盟誓後,陽虎幹脆不再遮遮掩掩。公元前503年春,齊國向魯國歸還了鄆城和陽關(今山東省泰安縣南)兩地。陽虎將兩都納入自己的名下,並將鄆城當作自己的居城,在那裏開設官署,號令全國。魯國正式進入了陽虎當政時期。
公元前503年四月,周朝卿士單武公、劉桓公在晉國人的幫助下,在窮谷(今河南省洛陽境內)打敗叛軍,雒邑的形勢趨於安定。鄭獻公意識到,晉國下一步肯定是要對鄭國開刀,追究其進攻王畿之罪。
在歷史上,鄭國是出了名的墻頭草——得罪了晉國,便投靠楚國;得罪了楚國,便投靠晉國。但這次鄭獻公顯然沒有瞄上楚國,一則楚國不久前剛被吳國欺負,險些滅了國,屬於泥菩薩過江,自身難保;二則另外一個大國正在東方崛起,吸引了鄭獻公的眼球。
《左傳》記載,公元前503年秋天,齊景公、鄭獻公在鹹地舉行會盟,而且派使者前往帝丘邀請衛靈公參加。衛靈公很想去——去年魯國人在帝丘城下的無禮舉動一直使得他心裏很不痛快,考慮到魯國那次軍事行動是受晉國所指使,不難理解他為何會對齊景公拋來的媚眼怦然心動。但是衛國的群臣都反對。衛靈公沒辦法,只好派大夫北宮結前往齊國,又私下給齊景公送一封信,說:“請您裝作震怒,將北宮結抓起來,派兵討伐衛國。”齊景公當然不會拒絕。事實證明這一招很奏效,齊國大軍從臨淄出動的消息剛傳到帝丘,衛國的群臣便立刻改變態度,同意跟齊國結盟了。於是,齊、鄭、衛三國在瑣地結成了同盟。
齊景公敢作敢當。瑣地之盟後,馬上派上卿國夏率軍入侵魯國。陽虎也盡起魯國之兵抵禦。有意思的是,陽虎現在貴為魯國第一實權人物,卻仍然以季氏家臣自居,親自為季孫斯駕車,準備夜襲齊軍。國夏得到情報,將計就計,讓部下裝作毫無防備的樣子,暗地裏設下伏兵,只等魯軍前來上鉤。
公斂(覆姓)處父為仲孫何忌駕車,意識到齊國人的陰謀,在軍事會議上對陽虎說:“你如果不考慮這樣做的後果,必死無疑。”大夫苫夷也說:“你如果讓他們兩位(季孫斯和仲孫何忌)陷於危險,不用軍法官審判,我將親手殺死你!”陽虎害怕起來,於是引兵而還。
從這件事不難看出,陽虎雖然大權在握,反對他的還大有人在,這種“以下剋上”的統治並不穩固。
第二年春天,急於立威的陽虎鼓動魯定公親自率軍討伐齊國,以報去年之仇。魯軍包圍了陽州(今山東省東平境內),然而鬥志不高。陽虎動員大夥去攻城,大夥都坐在地上,說:“要我們去幹啥啊?顏高的弓有一百八十斤呢!”
顏高是魯國著名的武士。說他的弓有一百八十斤,並非重量,而是拉滿弓需要一百八十斤的力量。當時大夥都拿著它傳看,試試能不能拉開,結果是沒人能夠拉到一半。魯國人正在吵吵鬧鬧,陽州城的大門突然打開,齊軍蜂擁而出。
大夥都看著顏高,指望他去迎敵。顏高左顧右盼,找不到自己的弓,只好隨手從別人車上搶過一張弓,剛搭上箭拉開,弓就被拉斷了。齊將籍丘子鉏眼明手快,“刷刷”兩箭射過來,將顏高和身邊那人都射倒在地。子鉏搶上來想割顏高的首級,顏高突然打了個滾,從地上又拿起一張弓,向子鉏一箭射去,射穿了他的臉頰,將他射死。
顏高的弟弟顏息也不是好惹的,彎弓搭箭,射中一名齊將的眉心。魯軍大聲歡呼,他卻很慚愧地說:“不好意思,我本來想射他的眼睛,沒想到射偏了。”
一兩個人的勇猛沒能挽救魯軍的失敗。戰鬥開始不到一個時辰,魯軍就潰散了。大夫冉猛跑在了最前面。他的哥哥冉會見了,大聲罵道:“冉猛,你小子給我殿後!”
一個月後,魯軍卷土重來,進攻齊國的廩(lǐn)丘(今山東省境內)。這一次魯軍來勢洶洶,齊國人放火焚燒攻城的沖車,魯國人便用麻木短衣沾濕了滅火,很快攻破廩丘的外城。外城既毀,內城亦將不保,廩丘守軍幹脆打開城門沖出,要跟魯軍拼個魚死網破。
奇怪的事情發生了。魯國人一看齊國人沖出來,立馬放棄進攻,紛紛後退。冉猛自然又是跑在最前面。陽虎在指揮車上看得真切,故意大聲對左右說:“如果冉猛在這裏,怎麽會讓齊人如此囂張?”冉猛聽到了,如同打了雞血一般,突然雄起,掉轉車頭就向齊軍沖去。眼看就要沖到齊軍陣前,冉猛回頭一看,哎呀!原來只有他一個人在沖鋒,其餘的人都在看熱鬧呢!要說冉猛的演技,那真不是蓋的,當場大叫一聲,裝作跌倒在車上,不省人事,一只手暗中猛拉車夫的袖子。車夫會意,將手中的韁繩一抖,戰車在齊軍陣前劃了一個美麗的弧線,又跑回去了。陽虎氣得直搖頭,罵道:“盡是些假心假意的家夥!”這句話的原文是:“盡客氣也。”這也是客氣一詞最原始的意義。當我們說“您太客氣了”的時候,也許不曾想到,在古代,那就是“您太假惺惺了!”。
陽虎一季兩度侵略齊國,自然是為了討好晉國,最根本的目的則是希望晉國成為自己的後臺,穩固自己在魯國的地位。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。同年夏天,齊景公派國夏、高張率軍進攻魯國,晉國則以士鞅、趙鞅和荀寅為帥救援魯國。魯定公親自跑到瓦地去犒勞晉軍。在這次會面上,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:按照周朝的禮儀,諸侯卿大夫相見,手裏抱著一只羔羊,叫做“執羔”。但是晉國人為了突出中軍元帥的尊貴,僅僅由士鞅執羔,趙鞅和荀寅則執雁(家鵝),貴賤等級一目了然。魯國人覺得這個做法很不錯,也學了來。自此之後,唯季孫氏執羔,叔孫氏和孟孫氏(魯國三桓的族長稱為某孫氏)執雁。
晉國興師動眾而來,自然不只是為了救援魯國,同時也是想瓦解齊景公剛剛建立的齊、鄭、衛三國聯盟。士鞅派人給衛靈公送去一封信,命衛靈公前來會盟。
晉國大軍都到家門口了,衛靈公怎敢不從?於是頂著烈日來到晉軍大營會見士鞅。衛國雖小,卻也是周朝分封的諸侯,又與晉國同為姬姓子孫,衛靈公以諸侯的身份拜會晉國的卿,本來已經是紆尊降貴,晉國人卻仍然感到不滿足,僅僅派了大夫涉佗、成何去與衛靈公盟誓。
按照當時的規矩,兩國結盟,如果用到牛耳,則地位低者端著盆子(執牛耳),地位高者動刀。衛靈公心想,我好歹是個侯,你們只是大夫,這執牛耳的事,理應由你們來擔當吧!但是晉國人顯然不這樣認為,成何私下對涉佗說:“衛國,就好比是晉國的郡縣,不能將其視為諸侯。”涉佗想都沒想就說:“是啊,咱們可不能丟了晉國的面子。”
到了那天,將要歃血為盟,涉佗突然抓住衛靈公的雙手,強迫這老頭去端盆子。衛靈公怎肯就範,雙方爭執之中,盆子被打翻,牛血浸濕了衛靈公的手腕。
衛靈公脾氣再好,也忍不住發火。衛國大夫王孫賈見狀,連忙上來護主,對涉佗說:“盟誓是為了伸張禮義,就像咱們的國君所做的那樣。衛國雖小,豈敢違反禮的精神來接受這樣屈辱的盟誓?”雙方不歡而散。消息傳到衛國國內,連那些一直因為害怕晉國而不主張衛國與齊國結盟的大夫,現在都紛紛要求衛靈公與晉國絕交。
衛國人一硬起來,晉國人反倒害怕了。士鞅馬上派人去帝丘,要求重新與衛國結盟。但是已經晚了,衛國現在上下一心,很幹脆地拒絕了晉國的要求。
同年秋天,晉國出兵入侵鄭、衛二國。陽虎再一次聽從晉國的號召,派兵入侵衛國,這也是他當政一年多來第三次發動戰爭,魯國上下都對他感到極度厭惡。在這種情況下,陽虎決定不再遮遮掩掩,直接拿三桓開刀,確立自己在魯國的絕對統治地位。
當時陽虎的手下有五名死黨,分別為季寤、公鉏極、公山不狃、叔孫輒和叔仲志。其中季寤是季孫意如的庶子,叔孫輒是叔孫婼的庶子。陽虎的如意算盤是,用季寤取代季孫斯,叔孫輒取代叔孫州仇,他本人則取代仲孫何忌,將三桓全部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。
同年十月,陽虎邀請季孫斯到曲阜東門外的蒲圃赴宴,準備在席中刺殺季孫斯。同時命令屬下的戰車部隊進入一級戒備,打算在刺殺了季孫斯之後大舉進攻叔孫、孟二家。
陽虎的異動引起了公斂處父的警惕。他對仲孫何忌說:“我發現季氏的戰車部隊正在集合(實則為陽虎控制的季氏部隊),不知道是為了什麽。”仲孫何忌還蒙在鼓裏,說:“我沒發現有這事啊!你不要亂講。”公斂處父說:“如果季氏有亂,您也必定受到影響,請早作準備。”於是暗中命令孟氏族兵戒備。
十月二日,陽虎提前抵達蒲圃。季孫斯從家裏出發,為他駕車的是陽虎的親信林楚,前後左右有數百名全副武裝的武士,還有陽虎的弟弟陽越殿後——這不是護送季孫斯赴宴,而是押送季孫斯去刑場。
季孫斯再遲鈍,也知道事情不對了。他看看前面,東門已經遙遙在望;看看後面,陽越正板著一副臉,警惕地戒備著四周。季孫斯做了一個深呼吸,突然對林楚說:“你的祖先世代都是我們季家的良臣,我希望你也能跟他們一樣。”
林楚肩頭一震,回答說:“您對我說這話,已經晚了。陽虎把持國政,魯國人都聽命於他,順之者昌,逆之者亡,就算我能夠為您而死,恐怕也挽救不了您。”
季孫斯說:“哪裏晚了?你能將我載到孟家嗎?”
林楚說:“我倒是不怕死,只怕您就算到了孟家裏,也難免一死。”
季孫斯說:“去吧!”
林楚微微點頭道:“您扶穩了。”
當時仲孫何忌“碰巧”挑選了三百名精壯奴隸在自家門外修房子。林楚駕車經過孟家路口,忽然揚鞭,策馬沖向孟家。這一變故來得太突然,等陽越反應過來,張弓去射時,馬車已經沖進了孟家的大門。
孟家的奴隸早有準備。季孫斯的馬車剛過孟家大門,他們便一擁而上,將大門牢牢關上。陽越趕到門口,大呼開門。一支箭從門樓上射來,正中其咽喉。
陽虎得到消息,連忙趕到公宮,將魯定公與正在上朝的叔孫州仇綁架,然後討伐仲孫何忌。危急時刻,公斂處父帶兵從曲阜的北門進入,突入陽虎陣中,將其部隊擊破。
一場蓄謀已久的政變,因為季孫斯的急中生智和孟氏的早有準備,就這樣土崩瓦解。陽虎脫下盔甲,跑到公宮中取出璵璠寶玉和祖傳的大弓,帶著少數親信趁亂逃出曲阜。天黑下來後,陽虎停下腳步,命令隨從埋鍋造飯。大夥都說:“您還是快逃吧,別讓人追上了。”陽虎大笑說:“魯國人聽說我不在了,高興還來不及,哪裏會來追我?”大夥說:“哈,您想得倒美,那公斂處父可不是吃素的。”陽虎說:“沒事,吃飽了再趕路。”
果然,聽到陽虎遁逃的消息,曲阜城內一片歡呼,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慶賀,只有公斂處父向仲孫何忌請求追擊。仲孫何忌輕輕地說了一句:“這個人,走了便好,何必去追?”拒絕了公斂處父的請求。
陽虎逃到了自己的領地陽關。
公元前501年夏天,陽虎派人將自己從宮中盜走的寶玉和大弓歸還給公室。《春秋》記載:“(魯)得寶玉、大弓。”左丘明解釋:但凡獲得器用之物,稱作“得”;獲得俘虜和生物,稱作“獲”。幸好我們不是活在春秋時期,這語文也未免太難學了。
同年六月,魯軍討伐陽關。大軍將陽關圍得嚴嚴實實,日夜攻打。眼看城池將破,陽虎突然焚毀城門,帶兵直沖魯軍陣營。趁著魯軍沒回過神來,陽虎已經突破包圍,投奔齊國而去。
他見到齊景公便說:“請給我一支部隊,再給我三次進攻的機會,我就幫您拿下魯國。”
別人說這樣的話,齊景公會認為是吹牛。但是陽虎這樣說,他認為是完全可能的。盤算了一番之後,他決定答應陽虎的請求。當時老臣鮑國已經九十多歲,對齊景公說:“陽虎受恩於季氏,卻想殺死季孫斯,現在又拿著不利於魯國的計劃來討好您,這樣的人您也敢相信?對於他來說,道義不過是空話,利益才是一切。他既然敢顛覆魯國,便也敢顛覆齊國。魯國人正因為除掉他而額首稱慶,您卻要收留他,就不怕他禍害您?”
齊景公聽了鮑國的話,下令將陽虎囚禁起來,安排他到齊國東部去居住。陽虎心想,齊國東部乃東夷聚居之地,鄰近大海,想逃也逃不了啊!於是裝作歡天喜地的樣子,對看守說:“太好了,我求之不得,正想去東方養老呢!”看守將這事向上匯報,齊景公一聽,心裏便犯了一個嘀咕:這小子不會有什麽陰謀吧?於是又改變主意,讓他居住在西部某地。
陽虎在那裏住了兩個月,瞅準了一個機會,將自己藏在裝滿衣物的車裏,逃到了宋國。又從宋國輾轉逃到晉國,投奔了趙鞅。據《韓非子》記載,趙鞅對這位叛逆之臣頗為重視,親自將其迎至府內,讓他當了自己的首席家臣。左右對此不理解,問道:“這個人實為竊國大盜,您為什麽要如此厚待他?”“沒錯啊!”趙鞅說,“這個人最善於竊取權力,可我最善於鞏固權力,他能把我怎麽樣呢?”果然,在趙鞅的領導下,陽虎不敢胡作非為,老老實實為趙氏家族服務。後來趙氏家族日益強大,成為“三家分晉”中的一家,陽虎功不可沒。
如此看來,陽虎就是孫悟空,趙鞅則是會念緊箍咒的唐僧,這樣說不知道合不合適?
關於陽虎,《論語》裏還記載了他和孔夫子的一段往事:陽虎當政的時候,聽說孔丘很有學問,就很想見見他。孔丘卻擺起了知識分子的臭架子,認為陽虎以下欺上,不是好人,因此拒而不見。陽虎也不生氣,派人給孔丘送去一塊豬肉。孔丘正好不在,家裏人便將豬肉收下。孔丘回來之後,見到那塊豬肉,嘴裏流著口水,心裏非常高興,得知是陽虎送的,不由又感到慚愧,於是前往陽虎家拜謝,正好在路上遇到了陽虎。
陽虎擺出一副很親切的樣子:“哎喲,你就是孔丘啊,快過來快過來,我想向你請教幾個問題。”
知識分子最頂不住這種攻勢了,孔丘跑過去,站在陽虎面前。陽虎說:“空有一身本領卻不為國家服務,稱得上‘仁’嗎?”孔丘搖搖頭。陽虎又問:“胸懷大志,想做一番事業,卻不知道把握機會,稱得上‘智’嗎?”孔丘又搖搖頭。陽虎拍拍孔丘的肩膀,說:“老弟,日月如梭逝去,年歲不等人啊!”孔丘恭恭敬敬地說:“您批評得對,我明天就到府上來上班。”
據說,孔夫子後來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:“逝者如斯乎!不舍晝夜。”可能就是得自陽虎的啟發。
【孔聖人的二三事】
現在該說說孔丘這個人了。
在中國歷史上,尚無一人承載了孔丘那麽多的榮譽和溢美之詞,也無一人像孔丘那樣被罵得狗血淋頭罪大惡極。他是最好的人,“天不生仲尼,萬古如長夜”,耶穌也不過如此;他是最壞的人,是長期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封建主義的最大代表,死後兩千多年還被拉出來接受批鬥。愛他也罷恨他也罷,讚美也罷貶低也罷,無可否認的是,他已經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符號,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也已經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。
本書前面已經介紹過,孔丘的先祖,可以追溯到春秋初期宋國的司馬孔父嘉。當年孔父嘉被華父督所殺,其後人逃至魯國,遂以孔為氏,建立了孔氏家族。魯襄公年間,一位被稱為叔梁紇(名紇,字叔梁)的孔氏後人作風不太檢點,在野外與一位顏氏女子行了茍且之事。事後叔梁紇提上褲子就走了,渾然不知自己剛剛幹了一件改變中國的大事。
顏氏女子卻感受到了身體裏的奇異變化。十個月後,她生下了一個相貌不凡的男嬰。說是相貌不凡,倒也不見得有多奇特,只不過頭形四邊隆起,中間低陷,好像一座小山丘,於是就叫他孔丘,字仲尼。從這個“仲”字後人可以得知,孔丘在家裏排行第二,因此又稱為孔老二。
孔丘的童年也許不太幸福。三歲的時候,叔梁紇便去世了。叔梁紇是魯國有名的大力士,能夠雙手舉起重逾千斤的城門,他如果不死,說不定能將孔丘培養成為一名舉重運動員。然而沒有如果。事實是,當周圍的小朋友騎著竹馬玩打仗游戲的時候,孔丘卻熱衷於玩過家家,只不過他這個過家家也與眾不同——擺幾個破碗兒,裝模作樣地叩首行禮,幻想自己是王公貴族,正在大廟裏舉行祭祀,或是在朝堂上接見來訪的貴賓。終其一生,孔丘對“禮”的熱愛到了癡迷的程度。
所謂禮,簡而言之就是周禮,本書中多次出現的“禮也”“非禮也”,說的便是這個禮。千萬不要將周禮與金正昆的商務禮儀等而視之,它指的是關於周朝封建統治的一整套學說。禮儀和禮節,不過是它最表層的部分。
十九歲的時候,孔丘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,給季家擔任管理田產、倉庫的小吏。也就這一年,他娶了宋人亓(qí)官氏的女兒為妻。這個時期的孔丘,沒有給後世留下太多歷史記錄,人們只知道:第一,他很好學;第二,他郁郁不得志,生活困窘;第三,他生了一個兒子,朝廷給他發了一條鯉魚作為賀禮,他便給兒子命名為孔鯉。
二十七歲的時候,郯國的國君郯子來到曲阜朝覲魯昭公。郯子雖是邊遠地區的小國君主,學問卻非同小可,尤其是對上古時代的官制有很深的研究。孔丘特別跑去向郯子請教,回來之後就很有感慨地說:“我聽說,天子那裏已經失去了古代的官制,但那些學問還是保存在了四夷地方,今天總算見識了。”自此之後,孔丘更加潛心治學。他也陸續收了一些門徒,開始傳播自己的學問。隨著門徒越來越多,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,但他始終保持了一種謙遜的態度。
孔子對弟子說:“我述而不作。”意思是他僅僅是覆述古聖先賢的學說,自己無所建樹。事實當然不是這樣。孔丘通過這樣的方式,給自己的學說增加了一分宗教意味(雖然他號稱不語怪力亂神)。他的所有理論是不容置疑的,也沒辦法置疑,因為那是古人規定的東西。而他本人在這個理論體系中,充當了先知的角色,負責將這些所謂的古代學問傳播給世人。
很多人相信了孔丘的說法,但也有世外高人對孔丘的這套把戲不屑一顧。傳說孔丘曾專門跑到雒邑去見老子。老子是王室的圖書館長,知識淵博,高深莫測。孔丘畢恭畢敬地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學問,滿以為會得到滿意的答覆,沒想到老子只是輕輕地籲了一口氣,說:“你來問禮啊?你說的那些故事,編造它們的人連骨頭都已經腐朽了,只剩下他們的那些話還在世上流傳,你覺得可信嗎?作為一個正人君子,運氣好的時候就坐車當官,運氣不好的時候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蕩。我聽說,一個好的商人,應該將自己的財貨深藏起來,就跟什麽都沒有似的;君子雖然有良好的品德和智慧,表面上看起來卻像個蠢人。你應該去掉身上的驕傲與貪婪,以及好看的外表與不切實際的欲望,這些東西對你來說都是有害的。我的話就這些。”
順便說一句,孔丘身高一米九,玉樹臨風,確實是個翩翩美男子。被老子這樣數落了一通之後,他的臉紅一陣白一陣,不知所措。回去後便對自己的弟子說:“鳥,我知道它會飛;魚,我知道它會游;獸,我知道它能走。地上走的可以用網去捉,水裏游的可以用線去釣,天上飛的可以用箭去射。至於龍,我就拿它沒任何辦法了,它能夠乘風駕雲直沖九霄。我今天見到老子,這個人可不就是一條龍麽?”
話雖如此,孔丘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,讓老子說去吧!他擴大了招生的範圍,將自己定位為職業教育家(雖然他在政府裏還幹著一份差事),對外宣稱:“只要拿十條臘肉當見面禮,我就教他!”準入門檻真夠低的。正因為如此,他的弟子數量與日俱增,號稱門徒三千。很多政府公務員也拜他為師,還有外國人慕名前來,他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他在政府中所處的地位。
一般人到了這個層次,便會考慮下海,跳到體制外去幹一番事業。但孔丘不是這樣,他堅持認為,“學而優則仕”。學了一肚子學問,如果不去當官,有如紙上談兵,沒有任何意義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說的那番話,完全可以用在孔丘身上:他不滿足於當理論家,他要做的是改變這個世界,將它改造成他認為是正常的模樣。
孔丘三十歲那年,在曲阜見到了來訪的齊景公和晏嬰。據說他們之間發生了一次短暫的對話,齊景公對他的觀點表示十分讚同。這次對話成為五年後他奔赴齊國的契機。
孔丘三十四歲那年,孟氏的族長仲孫貜去世,臨終前將兩個兒子——仲孫何忌和南宮敬叔托付給孔丘,讓他們跟隨孔丘學禮。這也是孔丘收過的地位最高的學生。
孔丘三十五歲的時候,魯國發生內亂,魯昭公被季孫意如趕到了齊國。仲孫何忌當年十四歲,孟氏的家政由家臣們把持,他們站在季孫意如那邊,參與了進攻魯昭公的行動。對於這種做法,孔丘肯定是不能讚同的,他選擇用腳投票,也步魯昭公的後塵,來到了齊國。他一開始在高氏家族中擔任家庭教師,希望通過高氏再度見到齊景公。經過一段漫長的等待之後,他終於如願以償。這裏必須說明的是,他不是那種浪費時間的人,等待的過程中,他找到齊國的大樂師學習古代的音樂,而且完全沈迷進去,以至於“三月不知肉味”,一時傳為美談。
齊景公見到孔丘,問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公元前505年春天,當吳國大軍還在郢都逗留的時候,一小隊喬裝改扮的周朝武士奉命潛入楚國,趁著兵荒馬亂,刺殺了寓居楚國多年的王子朝。
王子朝因叛亂失敗流亡到楚國,是公元前516年冬天的事,距此已經整整十年。王室之所以對他痛下殺手,主要是因為他自己不甘寂寞。據《左傳》記載,王子朝雖然人在楚國,卻一直和雒邑的餘黨保持聯系,期望有朝一日可以卷土重來。公元前506年,他遙控周朝大夫儋翩在雒邑發動叛亂,而且說服鄭國出兵相助。鄭國一股腦兒攻下馮、滑、胥靡、負黍、狐人、闕外六城,王室為之震動,派人向晉國告急。晉國一方面派兵戍守雒邑,一方面指示魯國出兵進攻鄭國。
魯昭公客死他鄉之後,他的弟弟公子宋被立為國君,也就是歷史上的魯定公。公元前505年,“三桓專魯”的政治格局有了新的變化。這年六月,季孫意如巡視自家的領地東野,突然發病身亡。同年七月,叔孫不敢去世。
季孫意如長期把持魯國國政,權傾一時。魯國宮中有塊寶玉,名為璵(yú)璠,乃歷代魯侯在正式場合佩戴的寶物。自魯昭公離開魯國,季孫意如便將璵璠佩在自己身上。意如死後,家臣陽虎提出要以璵璠陪葬,遭到另一位家臣仲梁懷的反對。仲梁懷的意見,“改步改玉”,當年魯昭公不在國內,季孫意如佩戴璵璠署理國政,也無可厚非。後來魯定公即位,意如理應歸還璵璠卻一直未還,現在還要將它帶到墳墓中,豈不是太過分?
這裏有必要解釋一下什麽叫“改步改玉”。
第一,周人以玉為身份的象征,什麽級別的幹部佩戴什麽樣的玉飾,都有明確的規定,不容僭越。
第二,步即走路的步長。周禮規定,諸侯步行“接武”,即第一步邁開後,第二步徐行過前半步;卿大夫步行“繼武”,第一步與第二步緊接;士則“中武”,兩步之間須留一足之地。總之越是尊貴的人,走得越慢,步伐越短。如果你穿越到周朝見到男人走路像小腳女人,千萬不要嘲笑,否則後果自負。
由此可知,季孫意如本當行繼武之步,因為魯昭公被逐,他便行了接武之步。魯定公即位,他又行回繼武之步。以繼武之步,佩璵璠之玉,還要以其陪葬,顯然是不合適的。
陽虎說不過仲梁懷,這事只好作罷。但是陽虎不是善罷甘休的人,他找到費邑的長官公山不狃(niǔ),提出要將懲辦仲梁懷。前面說過,費邑是季氏家族最重要的領地,公山不狃自是季氏家臣中的實力派,他對這件事的態度很明確:“仲梁懷這樣做,也是為了咱們的主人好,您何必生怨呢?”
然而僅僅幾天之後,公山不狃的態度便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。原來季孫意如死後,季孫斯繼承家業。新官上任三把火,季孫斯上臺之後第一件事,便是在陽虎和仲梁懷的陪同下巡視領地(可見仲梁懷不是一般人)。當他們來到費邑,公山不狃大老遠跑到郊外去迎接,恭恭敬敬地向季孫斯和仲梁懷致以問候之情。季孫斯倒是很尊重公山不狃,仲梁懷則高高在上,對公山不狃愛理不理。公山不狃當天晚上就對陽虎說:“您不是要懲辦仲梁懷嗎,怎麽到現在還沒有動靜?”
陽虎的回答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笑。
同年九月,陽虎在曲阜發動政變,囚禁了季孫斯和他的一批親隨,驅逐了仲梁懷。
同年十月,陽虎和季孫斯在曲阜的南門盟誓。在強人季孫意如去世僅僅四個月之後,魯國的實際控制權便轉入了身為家臣的陽虎之手。
公元前504年二月,在陽虎的主持下,魯國響應晉國的號召,派兵入侵鄭國。魯、鄭並不交界,魯軍去的時候途經衛國,未行借道之禮;回來又經過衛國首都帝丘,陽虎指使季孫斯和仲孫何忌自帝丘的南門進入,從東門出來,然後駐紮在東門外的豚澤村。衛靈公大為震怒,命寵臣彌子瑕帶兵襲擊魯軍。
衛國老臣公叔發當時已經八十多歲了,讓人擡著自己來見衛靈公,說:“因為人家的無禮而效仿他,是不對的。當年魯昭公流亡在外,您對他禮遇有加,現在卻因為小小的憤恨而掩蓋過去的恩德,未免太不劃算。魯、衛本是兄弟之國,理應和睦相處,不能因為陽虎這個小人從中作梗就刀兵相見。”
衛靈公說:“難道咱們就這樣咽下這口氣?”
公叔發說:“這是老天為了懲罰陽虎,讓他多積累一點罪行,您大可拭目以待。”
衛靈公聽從了公叔發的建議。
同年夏天,陽虎又指使季孫斯到晉國獻捷。當時的規矩,小國派使臣朝覲大國諸侯,也要向諸侯的夫人行聘問之禮,以示尊重。陽虎為了討好晉國,強迫仲孫何忌與季孫斯同行,專門向晉定公夫人致以問候。仲孫何忌乃是三桓之一的孟孫氏啊,怎麽咽得下這口氣?他來到晉國,對士鞅說:“如果陽虎不能在魯國呆下去而來到晉國,我希望晉國能給他一定的位置,比如中軍司馬這樣的職位就很不錯。我以先君的名義發誓,請您一定答應我的請求!”
仲孫何忌的話看似含蓄,其實很直接。士鞅裝作沒聽明白,說:“這個……晉國的官吏任用,都是由國君決定的,我哪裏敢表態?”轉身便對趙鞅說:“魯國人已經很討厭陽虎了,孟孫氏指天發誓要將他趕出國,而且認定他將會逃到晉國來,在給我們吹風呢!”趙鞅的眼中閃過一絲異樣的光芒,沒有說什麽。
同年八月,陽虎又在曲阜的周社與魯定公及季孫斯、仲孫何忌、叔孫州仇(叔孫不敢之子)舉行盟誓,在亳社與曲阜的居民舉行盟誓——魯國是周公的後裔,周社即周朝的社稷神位;魯國所在的地區又有大量商朝遺民,因此立亳社以示尊重。陽虎在兩社舉行盟誓,等於是強迫朝野一致認同他的地位,而他的公開身份仍然是季氏家臣,這也是史無前例的。
這次盟誓後,陽虎幹脆不再遮遮掩掩。公元前503年春,齊國向魯國歸還了鄆城和陽關(今山東省泰安縣南)兩地。陽虎將兩都納入自己的名下,並將鄆城當作自己的居城,在那裏開設官署,號令全國。魯國正式進入了陽虎當政時期。
公元前503年四月,周朝卿士單武公、劉桓公在晉國人的幫助下,在窮谷(今河南省洛陽境內)打敗叛軍,雒邑的形勢趨於安定。鄭獻公意識到,晉國下一步肯定是要對鄭國開刀,追究其進攻王畿之罪。
在歷史上,鄭國是出了名的墻頭草——得罪了晉國,便投靠楚國;得罪了楚國,便投靠晉國。但這次鄭獻公顯然沒有瞄上楚國,一則楚國不久前剛被吳國欺負,險些滅了國,屬於泥菩薩過江,自身難保;二則另外一個大國正在東方崛起,吸引了鄭獻公的眼球。
《左傳》記載,公元前503年秋天,齊景公、鄭獻公在鹹地舉行會盟,而且派使者前往帝丘邀請衛靈公參加。衛靈公很想去——去年魯國人在帝丘城下的無禮舉動一直使得他心裏很不痛快,考慮到魯國那次軍事行動是受晉國所指使,不難理解他為何會對齊景公拋來的媚眼怦然心動。但是衛國的群臣都反對。衛靈公沒辦法,只好派大夫北宮結前往齊國,又私下給齊景公送一封信,說:“請您裝作震怒,將北宮結抓起來,派兵討伐衛國。”齊景公當然不會拒絕。事實證明這一招很奏效,齊國大軍從臨淄出動的消息剛傳到帝丘,衛國的群臣便立刻改變態度,同意跟齊國結盟了。於是,齊、鄭、衛三國在瑣地結成了同盟。
齊景公敢作敢當。瑣地之盟後,馬上派上卿國夏率軍入侵魯國。陽虎也盡起魯國之兵抵禦。有意思的是,陽虎現在貴為魯國第一實權人物,卻仍然以季氏家臣自居,親自為季孫斯駕車,準備夜襲齊軍。國夏得到情報,將計就計,讓部下裝作毫無防備的樣子,暗地裏設下伏兵,只等魯軍前來上鉤。
公斂(覆姓)處父為仲孫何忌駕車,意識到齊國人的陰謀,在軍事會議上對陽虎說:“你如果不考慮這樣做的後果,必死無疑。”大夫苫夷也說:“你如果讓他們兩位(季孫斯和仲孫何忌)陷於危險,不用軍法官審判,我將親手殺死你!”陽虎害怕起來,於是引兵而還。
從這件事不難看出,陽虎雖然大權在握,反對他的還大有人在,這種“以下剋上”的統治並不穩固。
第二年春天,急於立威的陽虎鼓動魯定公親自率軍討伐齊國,以報去年之仇。魯軍包圍了陽州(今山東省東平境內),然而鬥志不高。陽虎動員大夥去攻城,大夥都坐在地上,說:“要我們去幹啥啊?顏高的弓有一百八十斤呢!”
顏高是魯國著名的武士。說他的弓有一百八十斤,並非重量,而是拉滿弓需要一百八十斤的力量。當時大夥都拿著它傳看,試試能不能拉開,結果是沒人能夠拉到一半。魯國人正在吵吵鬧鬧,陽州城的大門突然打開,齊軍蜂擁而出。
大夥都看著顏高,指望他去迎敵。顏高左顧右盼,找不到自己的弓,只好隨手從別人車上搶過一張弓,剛搭上箭拉開,弓就被拉斷了。齊將籍丘子鉏眼明手快,“刷刷”兩箭射過來,將顏高和身邊那人都射倒在地。子鉏搶上來想割顏高的首級,顏高突然打了個滾,從地上又拿起一張弓,向子鉏一箭射去,射穿了他的臉頰,將他射死。
顏高的弟弟顏息也不是好惹的,彎弓搭箭,射中一名齊將的眉心。魯軍大聲歡呼,他卻很慚愧地說:“不好意思,我本來想射他的眼睛,沒想到射偏了。”
一兩個人的勇猛沒能挽救魯軍的失敗。戰鬥開始不到一個時辰,魯軍就潰散了。大夫冉猛跑在了最前面。他的哥哥冉會見了,大聲罵道:“冉猛,你小子給我殿後!”
一個月後,魯軍卷土重來,進攻齊國的廩(lǐn)丘(今山東省境內)。這一次魯軍來勢洶洶,齊國人放火焚燒攻城的沖車,魯國人便用麻木短衣沾濕了滅火,很快攻破廩丘的外城。外城既毀,內城亦將不保,廩丘守軍幹脆打開城門沖出,要跟魯軍拼個魚死網破。
奇怪的事情發生了。魯國人一看齊國人沖出來,立馬放棄進攻,紛紛後退。冉猛自然又是跑在最前面。陽虎在指揮車上看得真切,故意大聲對左右說:“如果冉猛在這裏,怎麽會讓齊人如此囂張?”冉猛聽到了,如同打了雞血一般,突然雄起,掉轉車頭就向齊軍沖去。眼看就要沖到齊軍陣前,冉猛回頭一看,哎呀!原來只有他一個人在沖鋒,其餘的人都在看熱鬧呢!要說冉猛的演技,那真不是蓋的,當場大叫一聲,裝作跌倒在車上,不省人事,一只手暗中猛拉車夫的袖子。車夫會意,將手中的韁繩一抖,戰車在齊軍陣前劃了一個美麗的弧線,又跑回去了。陽虎氣得直搖頭,罵道:“盡是些假心假意的家夥!”這句話的原文是:“盡客氣也。”這也是客氣一詞最原始的意義。當我們說“您太客氣了”的時候,也許不曾想到,在古代,那就是“您太假惺惺了!”。
陽虎一季兩度侵略齊國,自然是為了討好晉國,最根本的目的則是希望晉國成為自己的後臺,穩固自己在魯國的地位。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。同年夏天,齊景公派國夏、高張率軍進攻魯國,晉國則以士鞅、趙鞅和荀寅為帥救援魯國。魯定公親自跑到瓦地去犒勞晉軍。在這次會面上,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:按照周朝的禮儀,諸侯卿大夫相見,手裏抱著一只羔羊,叫做“執羔”。但是晉國人為了突出中軍元帥的尊貴,僅僅由士鞅執羔,趙鞅和荀寅則執雁(家鵝),貴賤等級一目了然。魯國人覺得這個做法很不錯,也學了來。自此之後,唯季孫氏執羔,叔孫氏和孟孫氏(魯國三桓的族長稱為某孫氏)執雁。
晉國興師動眾而來,自然不只是為了救援魯國,同時也是想瓦解齊景公剛剛建立的齊、鄭、衛三國聯盟。士鞅派人給衛靈公送去一封信,命衛靈公前來會盟。
晉國大軍都到家門口了,衛靈公怎敢不從?於是頂著烈日來到晉軍大營會見士鞅。衛國雖小,卻也是周朝分封的諸侯,又與晉國同為姬姓子孫,衛靈公以諸侯的身份拜會晉國的卿,本來已經是紆尊降貴,晉國人卻仍然感到不滿足,僅僅派了大夫涉佗、成何去與衛靈公盟誓。
按照當時的規矩,兩國結盟,如果用到牛耳,則地位低者端著盆子(執牛耳),地位高者動刀。衛靈公心想,我好歹是個侯,你們只是大夫,這執牛耳的事,理應由你們來擔當吧!但是晉國人顯然不這樣認為,成何私下對涉佗說:“衛國,就好比是晉國的郡縣,不能將其視為諸侯。”涉佗想都沒想就說:“是啊,咱們可不能丟了晉國的面子。”
到了那天,將要歃血為盟,涉佗突然抓住衛靈公的雙手,強迫這老頭去端盆子。衛靈公怎肯就範,雙方爭執之中,盆子被打翻,牛血浸濕了衛靈公的手腕。
衛靈公脾氣再好,也忍不住發火。衛國大夫王孫賈見狀,連忙上來護主,對涉佗說:“盟誓是為了伸張禮義,就像咱們的國君所做的那樣。衛國雖小,豈敢違反禮的精神來接受這樣屈辱的盟誓?”雙方不歡而散。消息傳到衛國國內,連那些一直因為害怕晉國而不主張衛國與齊國結盟的大夫,現在都紛紛要求衛靈公與晉國絕交。
衛國人一硬起來,晉國人反倒害怕了。士鞅馬上派人去帝丘,要求重新與衛國結盟。但是已經晚了,衛國現在上下一心,很幹脆地拒絕了晉國的要求。
同年秋天,晉國出兵入侵鄭、衛二國。陽虎再一次聽從晉國的號召,派兵入侵衛國,這也是他當政一年多來第三次發動戰爭,魯國上下都對他感到極度厭惡。在這種情況下,陽虎決定不再遮遮掩掩,直接拿三桓開刀,確立自己在魯國的絕對統治地位。
當時陽虎的手下有五名死黨,分別為季寤、公鉏極、公山不狃、叔孫輒和叔仲志。其中季寤是季孫意如的庶子,叔孫輒是叔孫婼的庶子。陽虎的如意算盤是,用季寤取代季孫斯,叔孫輒取代叔孫州仇,他本人則取代仲孫何忌,將三桓全部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。
同年十月,陽虎邀請季孫斯到曲阜東門外的蒲圃赴宴,準備在席中刺殺季孫斯。同時命令屬下的戰車部隊進入一級戒備,打算在刺殺了季孫斯之後大舉進攻叔孫、孟二家。
陽虎的異動引起了公斂處父的警惕。他對仲孫何忌說:“我發現季氏的戰車部隊正在集合(實則為陽虎控制的季氏部隊),不知道是為了什麽。”仲孫何忌還蒙在鼓裏,說:“我沒發現有這事啊!你不要亂講。”公斂處父說:“如果季氏有亂,您也必定受到影響,請早作準備。”於是暗中命令孟氏族兵戒備。
十月二日,陽虎提前抵達蒲圃。季孫斯從家裏出發,為他駕車的是陽虎的親信林楚,前後左右有數百名全副武裝的武士,還有陽虎的弟弟陽越殿後——這不是護送季孫斯赴宴,而是押送季孫斯去刑場。
季孫斯再遲鈍,也知道事情不對了。他看看前面,東門已經遙遙在望;看看後面,陽越正板著一副臉,警惕地戒備著四周。季孫斯做了一個深呼吸,突然對林楚說:“你的祖先世代都是我們季家的良臣,我希望你也能跟他們一樣。”
林楚肩頭一震,回答說:“您對我說這話,已經晚了。陽虎把持國政,魯國人都聽命於他,順之者昌,逆之者亡,就算我能夠為您而死,恐怕也挽救不了您。”
季孫斯說:“哪裏晚了?你能將我載到孟家嗎?”
林楚說:“我倒是不怕死,只怕您就算到了孟家裏,也難免一死。”
季孫斯說:“去吧!”
林楚微微點頭道:“您扶穩了。”
當時仲孫何忌“碰巧”挑選了三百名精壯奴隸在自家門外修房子。林楚駕車經過孟家路口,忽然揚鞭,策馬沖向孟家。這一變故來得太突然,等陽越反應過來,張弓去射時,馬車已經沖進了孟家的大門。
孟家的奴隸早有準備。季孫斯的馬車剛過孟家大門,他們便一擁而上,將大門牢牢關上。陽越趕到門口,大呼開門。一支箭從門樓上射來,正中其咽喉。
陽虎得到消息,連忙趕到公宮,將魯定公與正在上朝的叔孫州仇綁架,然後討伐仲孫何忌。危急時刻,公斂處父帶兵從曲阜的北門進入,突入陽虎陣中,將其部隊擊破。
一場蓄謀已久的政變,因為季孫斯的急中生智和孟氏的早有準備,就這樣土崩瓦解。陽虎脫下盔甲,跑到公宮中取出璵璠寶玉和祖傳的大弓,帶著少數親信趁亂逃出曲阜。天黑下來後,陽虎停下腳步,命令隨從埋鍋造飯。大夥都說:“您還是快逃吧,別讓人追上了。”陽虎大笑說:“魯國人聽說我不在了,高興還來不及,哪裏會來追我?”大夥說:“哈,您想得倒美,那公斂處父可不是吃素的。”陽虎說:“沒事,吃飽了再趕路。”
果然,聽到陽虎遁逃的消息,曲阜城內一片歡呼,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慶賀,只有公斂處父向仲孫何忌請求追擊。仲孫何忌輕輕地說了一句:“這個人,走了便好,何必去追?”拒絕了公斂處父的請求。
陽虎逃到了自己的領地陽關。
公元前501年夏天,陽虎派人將自己從宮中盜走的寶玉和大弓歸還給公室。《春秋》記載:“(魯)得寶玉、大弓。”左丘明解釋:但凡獲得器用之物,稱作“得”;獲得俘虜和生物,稱作“獲”。幸好我們不是活在春秋時期,這語文也未免太難學了。
同年六月,魯軍討伐陽關。大軍將陽關圍得嚴嚴實實,日夜攻打。眼看城池將破,陽虎突然焚毀城門,帶兵直沖魯軍陣營。趁著魯軍沒回過神來,陽虎已經突破包圍,投奔齊國而去。
他見到齊景公便說:“請給我一支部隊,再給我三次進攻的機會,我就幫您拿下魯國。”
別人說這樣的話,齊景公會認為是吹牛。但是陽虎這樣說,他認為是完全可能的。盤算了一番之後,他決定答應陽虎的請求。當時老臣鮑國已經九十多歲,對齊景公說:“陽虎受恩於季氏,卻想殺死季孫斯,現在又拿著不利於魯國的計劃來討好您,這樣的人您也敢相信?對於他來說,道義不過是空話,利益才是一切。他既然敢顛覆魯國,便也敢顛覆齊國。魯國人正因為除掉他而額首稱慶,您卻要收留他,就不怕他禍害您?”
齊景公聽了鮑國的話,下令將陽虎囚禁起來,安排他到齊國東部去居住。陽虎心想,齊國東部乃東夷聚居之地,鄰近大海,想逃也逃不了啊!於是裝作歡天喜地的樣子,對看守說:“太好了,我求之不得,正想去東方養老呢!”看守將這事向上匯報,齊景公一聽,心裏便犯了一個嘀咕:這小子不會有什麽陰謀吧?於是又改變主意,讓他居住在西部某地。
陽虎在那裏住了兩個月,瞅準了一個機會,將自己藏在裝滿衣物的車裏,逃到了宋國。又從宋國輾轉逃到晉國,投奔了趙鞅。據《韓非子》記載,趙鞅對這位叛逆之臣頗為重視,親自將其迎至府內,讓他當了自己的首席家臣。左右對此不理解,問道:“這個人實為竊國大盜,您為什麽要如此厚待他?”“沒錯啊!”趙鞅說,“這個人最善於竊取權力,可我最善於鞏固權力,他能把我怎麽樣呢?”果然,在趙鞅的領導下,陽虎不敢胡作非為,老老實實為趙氏家族服務。後來趙氏家族日益強大,成為“三家分晉”中的一家,陽虎功不可沒。
如此看來,陽虎就是孫悟空,趙鞅則是會念緊箍咒的唐僧,這樣說不知道合不合適?
關於陽虎,《論語》裏還記載了他和孔夫子的一段往事:陽虎當政的時候,聽說孔丘很有學問,就很想見見他。孔丘卻擺起了知識分子的臭架子,認為陽虎以下欺上,不是好人,因此拒而不見。陽虎也不生氣,派人給孔丘送去一塊豬肉。孔丘正好不在,家裏人便將豬肉收下。孔丘回來之後,見到那塊豬肉,嘴裏流著口水,心裏非常高興,得知是陽虎送的,不由又感到慚愧,於是前往陽虎家拜謝,正好在路上遇到了陽虎。
陽虎擺出一副很親切的樣子:“哎喲,你就是孔丘啊,快過來快過來,我想向你請教幾個問題。”
知識分子最頂不住這種攻勢了,孔丘跑過去,站在陽虎面前。陽虎說:“空有一身本領卻不為國家服務,稱得上‘仁’嗎?”孔丘搖搖頭。陽虎又問:“胸懷大志,想做一番事業,卻不知道把握機會,稱得上‘智’嗎?”孔丘又搖搖頭。陽虎拍拍孔丘的肩膀,說:“老弟,日月如梭逝去,年歲不等人啊!”孔丘恭恭敬敬地說:“您批評得對,我明天就到府上來上班。”
據說,孔夫子後來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:“逝者如斯乎!不舍晝夜。”可能就是得自陽虎的啟發。
【孔聖人的二三事】
現在該說說孔丘這個人了。
在中國歷史上,尚無一人承載了孔丘那麽多的榮譽和溢美之詞,也無一人像孔丘那樣被罵得狗血淋頭罪大惡極。他是最好的人,“天不生仲尼,萬古如長夜”,耶穌也不過如此;他是最壞的人,是長期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封建主義的最大代表,死後兩千多年還被拉出來接受批鬥。愛他也罷恨他也罷,讚美也罷貶低也罷,無可否認的是,他已經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符號,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也已經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。
本書前面已經介紹過,孔丘的先祖,可以追溯到春秋初期宋國的司馬孔父嘉。當年孔父嘉被華父督所殺,其後人逃至魯國,遂以孔為氏,建立了孔氏家族。魯襄公年間,一位被稱為叔梁紇(名紇,字叔梁)的孔氏後人作風不太檢點,在野外與一位顏氏女子行了茍且之事。事後叔梁紇提上褲子就走了,渾然不知自己剛剛幹了一件改變中國的大事。
顏氏女子卻感受到了身體裏的奇異變化。十個月後,她生下了一個相貌不凡的男嬰。說是相貌不凡,倒也不見得有多奇特,只不過頭形四邊隆起,中間低陷,好像一座小山丘,於是就叫他孔丘,字仲尼。從這個“仲”字後人可以得知,孔丘在家裏排行第二,因此又稱為孔老二。
孔丘的童年也許不太幸福。三歲的時候,叔梁紇便去世了。叔梁紇是魯國有名的大力士,能夠雙手舉起重逾千斤的城門,他如果不死,說不定能將孔丘培養成為一名舉重運動員。然而沒有如果。事實是,當周圍的小朋友騎著竹馬玩打仗游戲的時候,孔丘卻熱衷於玩過家家,只不過他這個過家家也與眾不同——擺幾個破碗兒,裝模作樣地叩首行禮,幻想自己是王公貴族,正在大廟裏舉行祭祀,或是在朝堂上接見來訪的貴賓。終其一生,孔丘對“禮”的熱愛到了癡迷的程度。
所謂禮,簡而言之就是周禮,本書中多次出現的“禮也”“非禮也”,說的便是這個禮。千萬不要將周禮與金正昆的商務禮儀等而視之,它指的是關於周朝封建統治的一整套學說。禮儀和禮節,不過是它最表層的部分。
十九歲的時候,孔丘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,給季家擔任管理田產、倉庫的小吏。也就這一年,他娶了宋人亓(qí)官氏的女兒為妻。這個時期的孔丘,沒有給後世留下太多歷史記錄,人們只知道:第一,他很好學;第二,他郁郁不得志,生活困窘;第三,他生了一個兒子,朝廷給他發了一條鯉魚作為賀禮,他便給兒子命名為孔鯉。
二十七歲的時候,郯國的國君郯子來到曲阜朝覲魯昭公。郯子雖是邊遠地區的小國君主,學問卻非同小可,尤其是對上古時代的官制有很深的研究。孔丘特別跑去向郯子請教,回來之後就很有感慨地說:“我聽說,天子那裏已經失去了古代的官制,但那些學問還是保存在了四夷地方,今天總算見識了。”自此之後,孔丘更加潛心治學。他也陸續收了一些門徒,開始傳播自己的學問。隨著門徒越來越多,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,但他始終保持了一種謙遜的態度。
孔子對弟子說:“我述而不作。”意思是他僅僅是覆述古聖先賢的學說,自己無所建樹。事實當然不是這樣。孔丘通過這樣的方式,給自己的學說增加了一分宗教意味(雖然他號稱不語怪力亂神)。他的所有理論是不容置疑的,也沒辦法置疑,因為那是古人規定的東西。而他本人在這個理論體系中,充當了先知的角色,負責將這些所謂的古代學問傳播給世人。
很多人相信了孔丘的說法,但也有世外高人對孔丘的這套把戲不屑一顧。傳說孔丘曾專門跑到雒邑去見老子。老子是王室的圖書館長,知識淵博,高深莫測。孔丘畢恭畢敬地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學問,滿以為會得到滿意的答覆,沒想到老子只是輕輕地籲了一口氣,說:“你來問禮啊?你說的那些故事,編造它們的人連骨頭都已經腐朽了,只剩下他們的那些話還在世上流傳,你覺得可信嗎?作為一個正人君子,運氣好的時候就坐車當官,運氣不好的時候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蕩。我聽說,一個好的商人,應該將自己的財貨深藏起來,就跟什麽都沒有似的;君子雖然有良好的品德和智慧,表面上看起來卻像個蠢人。你應該去掉身上的驕傲與貪婪,以及好看的外表與不切實際的欲望,這些東西對你來說都是有害的。我的話就這些。”
順便說一句,孔丘身高一米九,玉樹臨風,確實是個翩翩美男子。被老子這樣數落了一通之後,他的臉紅一陣白一陣,不知所措。回去後便對自己的弟子說:“鳥,我知道它會飛;魚,我知道它會游;獸,我知道它能走。地上走的可以用網去捉,水裏游的可以用線去釣,天上飛的可以用箭去射。至於龍,我就拿它沒任何辦法了,它能夠乘風駕雲直沖九霄。我今天見到老子,這個人可不就是一條龍麽?”
話雖如此,孔丘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,讓老子說去吧!他擴大了招生的範圍,將自己定位為職業教育家(雖然他在政府裏還幹著一份差事),對外宣稱:“只要拿十條臘肉當見面禮,我就教他!”準入門檻真夠低的。正因為如此,他的弟子數量與日俱增,號稱門徒三千。很多政府公務員也拜他為師,還有外國人慕名前來,他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他在政府中所處的地位。
一般人到了這個層次,便會考慮下海,跳到體制外去幹一番事業。但孔丘不是這樣,他堅持認為,“學而優則仕”。學了一肚子學問,如果不去當官,有如紙上談兵,沒有任何意義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說的那番話,完全可以用在孔丘身上:他不滿足於當理論家,他要做的是改變這個世界,將它改造成他認為是正常的模樣。
孔丘三十歲那年,在曲阜見到了來訪的齊景公和晏嬰。據說他們之間發生了一次短暫的對話,齊景公對他的觀點表示十分讚同。這次對話成為五年後他奔赴齊國的契機。
孔丘三十四歲那年,孟氏的族長仲孫貜去世,臨終前將兩個兒子——仲孫何忌和南宮敬叔托付給孔丘,讓他們跟隨孔丘學禮。這也是孔丘收過的地位最高的學生。
孔丘三十五歲的時候,魯國發生內亂,魯昭公被季孫意如趕到了齊國。仲孫何忌當年十四歲,孟氏的家政由家臣們把持,他們站在季孫意如那邊,參與了進攻魯昭公的行動。對於這種做法,孔丘肯定是不能讚同的,他選擇用腳投票,也步魯昭公的後塵,來到了齊國。他一開始在高氏家族中擔任家庭教師,希望通過高氏再度見到齊景公。經過一段漫長的等待之後,他終於如願以償。這裏必須說明的是,他不是那種浪費時間的人,等待的過程中,他找到齊國的大樂師學習古代的音樂,而且完全沈迷進去,以至於“三月不知肉味”,一時傳為美談。
齊景公見到孔丘,問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